今天早上,我照常穿上那双粉色的球鞋准备出门。这双鞋已经陪伴我两年了,鞋底磨得有些薄,鞋带也换过两次,但整体还算完好。我系好鞋带,站起来走了两步,忽然觉得左脚前掌有些异样,低头一看,鞋头竟裂开了一道口子,活像一张微微张开的嘴。

我蹲下身,用手指轻轻拨开那道裂缝。里面是我熟悉的鞋垫纹路,还有一点昨天不小心踩到的泥印。这裂缝不大不小,刚好能塞进一枚硬币,边缘的纤维微微外翻,仿佛在诉说着什么。我盯着它看了半晌,忽然觉得这或许不是意外,而是我的粉球鞋在用它的方式向我表达什么。
这两年来,这双鞋跟着我走过了不少路。它陪我挤过早高峰的地铁,踩过雨后积水的小巷,在公园的塑胶跑道上留下过无数个脚印。它见过我匆忙赶路的狼狈,也感受过我悠闲散步的惬意。我想,它大概是真的累了,需要喘口气。
也许鞋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。它们沉默地承载着我们的重量,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各种各样的路面上。它们不能说话,但会通过磨损、开胶、掉色等方式向我们传递信息。我的粉球鞋选择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早晨“张嘴”,或许是在提醒我:是时候放慢脚步,给自己和它都留一点呼吸的空间。
我最终没有立即把它扔掉,而是找来针线,细细地将那道裂缝缝了起来。每一针都像是在对它说:再陪我走一段吧,这次我们会走得更慢一些,多看一些风景,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。
缝好的鞋子看起来有些笨拙,那道疤痕成了它独特的印记。我穿上它,感觉脚下的每一步都变得更加踏实。原来,有时候物品的“故障”不是在抗议,而是在与我们对话,提醒我们去倾听那些被忽略的声音——包括一双鞋的,也包括我们自己的。